学问和智慧
第I卷 客观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一、 单选题 ( 本大题共19小题; 第9题3.0分、第3、6、5、4题2.0分、其它小题4.0分, 共67.0分.)

1.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B.

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

C.

“鞭辟入里”、“融会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

D.

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2.

(中考高频题)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学习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事迹,使我受到了很大鼓舞。

B.

我们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发生事故。

C.

中国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小康社会。

D.

不是困难吓倒了我们,而是我们战胜了困难。

3.

对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寸积累(古代重量单位) 照人生(照亮)

B.

食古不(融化、消化) 融会通(贯通)

C.

举一三(类推) 无关旨(宏大)

D.

得珠(黑龙) 鞭入里(透彻)

4.

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B.

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C.

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D.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窾”。

5.

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k&

x@

B.大ku3n

sh*

C.hu@

y7

D.含w5n

d4n

6.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融会惯通  举一返三

B.浮光略影  鞭壁入里

C.物竞天择  概然叹曰

D.一触即破  瞬息幻灭

7.

下列加粗词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

[  ]

A.“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里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B.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读书非常多)

C.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材料很多但没有节省)

D.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主要意思)

8.

下列加粗成语运用得当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对症下药,吃的人就容易食古不化,收不到疗效。

B.小王在自己研究生物的领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却探骊得珠地写出了一篇篇散文。

C.韩愈研究古文矻矻穷年,孜孜不倦,写成著作,“藏书满室”。

D.智慧是学问物竞天择的结果。

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  ]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y7

zh&

得心手(y@ng

B.晦s8

x&

矻矻穷年(k& k&

C.壳(b4ng

锐(x9

入里(b@

D.批大x@

ku3n

得珠(l0

11.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创获

寡约

物竟天择

B.犀锐

晶滢

举一反三

C.陶治

壁如

探骊得珠

D.锻炼

远瞻

融会贯通

12.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

B.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有你们看不见罢了。

C.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可是也有缺乏智慧的书。

D.我们不是需要学问,而是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3.

选出解词有误的一项

[  ]

A.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通达(明白人情事理) 举一反三(举一例能推知其他。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

B.匠心(工匠的精妙构思) 犀锐(坚固锐利) 融会贯通(融合贯穿各方面的道理,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C.初民(远古时代的人) 张目(助长声势)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地积累)D.烛照(照亮)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读书得间(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并有所发现)

14.

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治  寸积铢累

B.融会贯通  笨伯

C.矻矻穷年  犀锐  晦涩

D.读书得间  豁然贯通

15.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

食古不化:读书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B.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是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

矻矻穷年:成年到头,勤劳不懈。

C.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为他张目。

张目:张开眼睛。

D.“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16.

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在于能不能融会贯通

B.过去的事,如果你不想记住它,就当它是浮光掠影吧。

C.今天的会本来是要讨论减负的,可是几个人空谈半天,无关宏旨

D.我们原以为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没想到他探骊得珠,想人之所不想,竟做出这样出色的一篇文章。

17.

下面句子中有一句不是比喻句,请找出来

[  ]

A.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这原料的熔炉。

B.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

C.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

D.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18.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关联词,有一处不可以改为“即使”,这一句是

[  ]

A.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

B.纵然可以从他得报道,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

C.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D.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9.

下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矻k&

g(

寸积累(zh&

B.大ku3n

x9

得珠(l0

C.晦s1i

x)

浮光影(li8

D.笨b$

壳(b4ng

然贯通(hu^

第II卷 主观题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二、 填空题 ( 本大题共17小题; 共76.0分.)

20.

(6.0分) 给加粗字注音。

(  )  探(  )得珠  如(  )

锐(  )  晶(  )    矻矻穷年(  )

21.

(6.0分) 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u1n(  )博    r$ng(  )炉   锻li4n(  )

r$ng(  )会贯通  举一f3n(  )三  浮光(  )影

22.

(4.0分) 本课语言精练,成语较多,请准确地填出下列成语的缺字。

寸积铢(  )  食古不(  )  无关(  )旨  物竞天(  )

23.

(4.0分) 本课语言精练,成语较多,请准确地填出下列成语的缺字。

博而寡(  )  劳而无(  )  读书得(  )  鞭(  )入里

24.

(4.0分) 本课语言精练,成语较多,请准确地填出下列成语的缺字。

豁然(  )通  学(  )五车  瞬息(  )灭  五光十(  )

25.

(2.0分) 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2)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

26.

(9.0分)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________,________。他好像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惟有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27.

(4.0分)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选自________。

28.

(6.0分) 本文阐释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29.

(3.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塞(  ) 如(  ) 锐(  )

30.

(3.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 息(  ) 含(  )

31.

(4.0分) 将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写在合适的句子中。

A.惟有……才…… B.虽然……但……

C.纵然……也…… D.不但……而且……

①有一种人,读书________不多,________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

②他________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________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③世间________有缺乏智慧的人,________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④________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________不是浮光。

32.

(4.0分) 用《学问和智慧》一文中的词语概括下面的意思。

例: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探骊得珠

(1)指明白人情事理。——(  )

(2)指一点一滴地积累。——(  )

(3)意思是坚固锐利。——(  )

(4)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  )

33.

(5.0分) 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  )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  )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  )小,(  )其映射的范围,(  )往往甚大。

34.

(8.0分) 按要求答题:

已知  ①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2)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  考入重点高中

解  眼皮十分沉重

答案: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3.0分) 下面每组由两个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组成,但均只有前句,请补上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后句。

(1)浅水是喧哗的,______________。

(2)通往谬误的路千百条,______________。

(3)与其修饰面容,______________。

36.

(1.0分) 解释词语。

食古不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简答题 ( 本大题共14小题; 共65.0分.)

37.

(4.0分)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一句中的“学问”和“智慧”能交换位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6.0分) 课文《学问和智慧》中有“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这样一句,句中的“牛头狗”是替别人助长声势的助手的意思。我们平时也见过很多这样非常巧妙地用某些动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你能说出各自所代表的动物名称吗?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39.

(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时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在某一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10.0分) 读《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透视学问、运用学用”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4.0分) 简析下面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却是炼钢的电火。

42.

(4.0分) 写出下面话的信息要点。

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4.0分) 品析下面句中比喻的表达效果。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4.0分) 品味下面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出来的,是各自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3.0分) 揣摩下面句式特点,自择角度,仿写一句。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4.0分) 下面一段话中,有一句话偏离了中心,应该删去。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贵在恒,就是说,学习上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事实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多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成就。因此,想要有所成就,必须珍惜时间。不仅是居里夫人,许多成功者的经历都证明:持之以恒是可贵的,它是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47.

(6.0分) 作者在文章中说:“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种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作者的意思,是不是说“智慧不一定要多读书”?

48.

(4.0分) “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这句话中,“居然”用得对不对?

49.

(4.0分) 《学问和智慧》文章引述别人的话,一定有作者的用意。在第三段中,作者引述赫胥黎的话和爱因斯坦的话,——你能说出作者引用的意思吗?

50.

(4.0分) 我们平时对“知识”“学问”与“智慧”三者未必做过专门的研究,学了《学问和智慧》这课后,你是否能辨别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请简要阐述,也可以借课文中的原话。

四、 阅读题 ( 本大题共12小题; 共137.0分.)

51.

(15.0分)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题。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选文中作者要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

2.“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笼罩”、“透视”、“运用”三个词语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3.第一段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智慧”的意思。

52.

(16.0分) 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题。

懒惰的智慧

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恐怕一生中也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②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下一步不用说就是修建管道了,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了出来,这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③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杠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④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可不是勤快的农夫,他们不在乎整天在田地上走路。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到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⑤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有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他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作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⑥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这种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在地上用多久,这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啊!

  ⑦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1)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懒惰”的含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懒惰”作用。请分别概括文章的分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原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对人们所不齿的“懒惰”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运用大量事例证明了“懒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B.

第②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着重以用水为例,最终目的在于证明:随着“偷懒”程度的加深,人类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减轻。

C.

文章所举事例有的是对人、事的具体叙述,有的则为简要的概括叙述。这些事例紧扣所要论述的观点,典型而精当。

D.

从结构上看,第②-⑤自然段与第⑥自然段之间是并列关系;但从内容上看,后者应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4)

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对“懒惰”的看法。

53.

(6.0分) 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回答下题。

石勒①使人读《汉书》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②劝立六国后(劝汉高祖立六国的后代为王),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失去天下),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③,乃曰:“赖有此耳!”

  [注释]①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于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②郦食其l@ y@ j9):西汉初年的一位儒生,学问渊博,曾劝刘邦立六国的后代为王。③留侯:即张良,汉初大臣,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为留侯。

1.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句话该怎么说?

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课文《学问与智慧》的第②自然段来看,这个故事能证明作者罗家伦的两个观点,请你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14.0分)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可见学问是离不开智慧的。其实,生活中,学问也是离不开思索的,离开思索,世界上就没有“相对论”了。生活中更需要思索,因为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像,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②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青年更需要思索”?(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你个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4.0分)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 ① ,不可以从他得 ② ,著者是“ ③ ”,在读者是“ ④ ”。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A.劳而无功

B.报导

C.博而寡约

D.启示

56.

(18.0分)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可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院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  )需要学问,(  )更需要智慧,需要智慧去 a 学问、 b 学问、 c 学问。

1.段中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是

[  ]

A.不仅  尤其

B.虽然  但是

C.既然  就

D.不但  而且

2.abc处词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透视  运用  笼罩

B.运用  笼罩  透视

C.运用  透视  笼罩

D.笼罩  透视  运用

3.段中“甚至有水泥钢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

4.加线句中的“材料、技术、作风”分别指什么?

5.文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加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7.简述段中用建筑来类比学问与智慧间的关系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8.0分) 阅读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回答问题。

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可是巴西的国魂。球员们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4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1)前后两条同一内容的横幅各表达了什么意思?(2)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第一条:______________后一条: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10.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k&)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17.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愉  快

周国平

  (1)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2)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即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3)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书好。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做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博尔赫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失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做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著作,宣布乔伊斯作品的费解是作者的失败。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哪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5)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使他们视读书为一件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从三方面展开论证,请找出或提炼文章中的三个分论点: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试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语境,明确第(4)段画线的句子意在告诉读者

[  ]

A.蒙田和博尔赫斯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是得到世人的承认的。

B.蒙田和博尔赫斯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对文章中作家、作品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是不容怀疑的。

C.无人怀疑蒙田和博尔赫斯是学者型的作家,但他们对文章中作家、作品的评价也带有主观性,也是一家之言。

D.无人怀疑蒙田和博尔赫斯是学者型的作家,但他们对于名家名著敢于直抒己见,不人云亦云,这正显示出他们出于性情的读书态度。

4.下列哪一项为本文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

[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5.第(5)段中画线句子表现的内容可以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请选出

[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0.

(14.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有多少心灵在这个时代被抛至万丈深渊呢?面对众多在挣扎在碰撞的人,真还得进一言:学会适应。

  (2)达尔文说,“适者生存”,相信我们执著地生存不是为了苟且偷生,也不想碌碌无为,闲置岁月。生存下来,为的是向前,为的是攀登,为的是不断地进步。所以,我想补充说,“适者发展”。

  (3)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心。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每个人都要明白:机器都是组合而成,你是杰出的天才,也是一个零件而已。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才能正常发挥,不然,你这个零件只能生锈。

  (4)生命的每次转折,往往都是一次机遇,它不容许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以旧方法处理新问题。从农村到城市,就要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适应,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性有选择性地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树生陆地,蓬蓬勃勃,树变成船,也能劈波斩浪。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身份,是你成功的必要前提。

  (5)打开心灵的窗户吧,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停留太久,不能在自己的过去中久久沉湎徘徊。山那边有人家,海那边有天地,进入新的境界,就会有全新的感觉。适应,是永远的开拓创新。

1.“适应,不是随波逐流,也不都是世故圆滑。”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所在的位置应是

[  ]

A.(1)(2)段之间

B.(2)(3)段之间

C.(3)(4)段之间

D.(4)(5)段之间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的“适者发展”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人应该怎样“积极调整心态”?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的存在和发展?根据文章概括出要点。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61.

(9.0分) 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种是“知识型”的,他们是活的字典和百科全书;第二种是“智慧型”的,他们是专门对付现实难题的挑战者和能工巧匠;第三种堪称学问大师或思想巨匠的,是集上述两者于一身的学者。在学问的发展史上,“知识型”的学者总是多数,他们常以后两种学者为对象,整理、阐述、宣传推广后者的思想,因为面对的是既成的事实,所以风险不大,成功率相对也较高;“智慧型”的为数也不少,他们介于前后两者之间,以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去推动学问的发展,但因面对的往往是未定的事实,风险较多,所以成功率不高;而大师巨匠型的则永远是极少数,每个时代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既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又能不受拘泥、随心所欲、开拓创造,领一代思想风气之先,绝非一般“皓首穷经”者和轻率“标新立异”者所能为之。

这篇文章把学者分为三种类型,结合文章内容,请填写出三种类型的情况。

62.

(6.0分)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这段话中有三个“惟有”,结合原文,想一想,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五、 写作题 ( 本大题共1小题; 共60.0分.)

63.

(60.0分)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以《读书与思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六、 探究题 ( 本大题共1小题; 共4.0分.)

64.

(4.0分)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主动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激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未知题型 ( 本大题共35小题; 共173.0分.)

65.

(2.0分)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

(1)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食古不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两脚书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4.0分) 阅读下边材料,然后答题。

南方风俗,新媳妇过门第三天,公婆要检验其烹调手段,并推及家教。某书香门第同时娶两房媳妇。大媳妇起早洗手下厨,果然整治一桌佳肴,公婆齐口夸奖。啧声遍起,那小媳妇儿福了一福,谦逊道:“并非媳妇巧,乃是多佐料。”胜负不辩而明。

请根据相关情节,在横线A处填入一个词语或短句,来形容此时众人的表情。然后再将大媳妇的话作少许改动,使之表达得体。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4.0分) 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

  材料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 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68.

(4.0分) 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则广告好在何处?

69.

(2.0分)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可以作为警句名言记诵。请写下你积累的其中的两句。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70.

(2.0分)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________

71.

(2.0分)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________

72.

(2.0分)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________

73.

(1.0分) 本文作者________,我国著名的学者。

74.

(2.0分) 文中点明“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5.

(1.0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文章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了议论的问题。

(  )

76.

(1.0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全文思路清晰,先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的不同,然后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指出二者相辅为用,而智慧显得更为重要。

(  )

77.

(1.0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从本文作者的论述可以看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  )

78.

(1.0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智慧。

(  )

79.

(10.0分)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

“著书的智慧”是指:________。

“读书的智慧”是指:________。

2.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写出两则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

80.

(12.0分)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2.“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笼罩”、“透视”、“运用”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3.选文第一段中有三个“惟有”,仔细体味一下,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4.选文中作者打了好几个比方,试以一个为例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5.联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智慧”的含义。

81.

(12.0分)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年、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1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0 h*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

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

“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句中加粗字有什么含义?

(4)

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

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5)

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取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82.

(2.0分) 课文中举了许多外国科学家的事例。如课文第三段,你能围绕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举一个中国人的例子来作论据吗?

83.

(4.0分) 作者在文中将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书,一类是无智慧的书,你同意吗?你能找一个例子吗?如果不同意,说说你的理由。

84.

(3.0分)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后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了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走了好几位。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十分生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客人都走光的原因吗?

85.

(8.0分) 生活中需要思考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像,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文段②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论据有________和________。

3.为什么说“青年更需要思索”?(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4.请举你个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请简要回答)

86.

(40.0分) 写作

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87.

(4.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寸积累(  ) 含(  ) 矻穷年(  ) 探得珠(  )

88.

(3.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  ) 壳(  ) 赫胥黎(  )

89.

(3.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锐(  ) 鞭入里(  ) 浮光影(  )

90.

(2.0分) 选出下列书写无误的一个句子

[  ]

A.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治原料的熔炉。

B.

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汇贯通,举一不能返三。

C.

在达尔文以前的生物学家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

D.

“鞭辟入理”“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

91.

(4.0分) 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前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你能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学问”与“智慧”吗?

________

92.

(2.0分) 这篇课文的语言精练生动而富有启迪,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93.

(3.0分) 读读下面的语句,看看哪一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2)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3)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4)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能代表作者观点的是第________句,理由:________。

94.

(3.0分) 熟读第3自然段

(1)简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________。

(2)赫胥黎是达尔文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________。

(3)作者举爱因斯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

95.

(3.0分) 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的区别是什么。试举两本你读过的“有智慧的书”。

答:________

96.

(3.0分) 读读第5自然段,勾画出表现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97.

(3.0分) 联系第6自然段的内容,理解“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

98.

(3.0分) 仿句练习

例句: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请以“理想”和“奋斗”的关系话题写一句话,注意用上加粗词语。

仿句:________

99.

(1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成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怎样的深意?

(作者:毕淑敏 本文有删节)

(1)

给加粗字注音

初开(  ) 抽(  ) 缠绵悱(  ) 酝(  )

(2)

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8岁时________;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________;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3)

作者8岁时读完人鱼公主为什么“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

答:________

(4)

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对它作一点分析。

答:________

(5)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

(6)

作者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